身體不適,欠了幾篇的遊記一直寫不完 

先把其他沒有照片的欠稿完成好了

 

今天談的是傳說中的邪惡手編輪(1265g款)

測試用的車輛為Giatnt ISP (2008年 T-Mobile款)

因為前次在石門水庫沒有好好試一下這個組合的能耐,今天在要試探一下

大概設定了兩個情境

1.陡坡慣性:以低速/低回轉於陡坡前進

2.上坡加速性:以400-500M長上坡,抽車/加速前進

 

1.陡坡慣性

試乘的路段為北投復興三路

這邊常有高達15%以上的陡坡可供測試 

事後計算坡度,這段坡約3.2KM,平均11.18%

這個坡度大於昆陽-武嶺(10.78%),次於助航站(12.1%),確實很陡啊 冏

 

今天試騎採用的齒比是34T/21T,這是為了貼近我標準盤的39/25T齒比所設

老陳的車配的是CT盤,為了避免騎乘標準不一,我憑著感覺(沒有回轉數計)踩著差不多的齒比

所以全程使用34/21不抽車的方式來進行,

*註1: 34/21齒比約1.6,相當於39/25(1.56)

但有關在相同齒比下CT盤騎起來比標準盤輕鬆的部分,就暫時忽略吧

(相同齒比下,前後齒數差越小者,鏈條帶動齒盤所需力量會更小)

 

在秘密武器的協助下,即使用這種齒比來騎,好像也沒什麼特別可怕的感覺

當然TCR ISP本身的剛性與重量所取得的爬坡性能就遠比我的TCR C2來得好

然而輕量化的輪組更讓我能在陡坡上,即便以低速前進仍可以取得一定慣性

 

一般來說,陡坡+慢速爬坡(7-8KM/h)時必須時時調整前輪方向的問題是正常的

但是輕巧的手編輪(1265g)在陡坡上轉向靈敏,輕鬆的可以以微調方式調整方向

而以前用我的小黃搭WH 550時,則必須以較大幅度的力量調整,往往車頭偏擺角度過大

微調幅度變小,行進方向容易打直,爬坡的變數就只剩下肌耐力的問題了

 

按照我個人的感覺來說,即使坡度這麼陡,踩踏還是很順暢 

白話一點來形容,好像用我的小黃+WH 550在騎次陡的稻香路(9.66%)那樣子

ISP的車體強度是不在話下,不過手編輪搭配OPEN管胎的路感也是一大原因

所以,3.2KM的陡坡騎來,可以讓我輕鬆的維持直線方向前進

 

回程經過三芝遊客中心時,前輪竟然爆胎

因為破洞太大,補胎劑也沒救,只好換外胎

但是過程中發現這組手編輪的一點小秘密

 

2.上坡加速性

上坡的加速性需要較長的坡道來了解

回程在淡金的時候看到一個長約4,500M的坡就一鼓作氣加速上去

全程有70%的時間時速達到35以上,最高達到40KM

起始速度約30KM/h,加速過程非常順暢,沒有遲滯感,大約150M左右就達到40KM/h了

因為很順暢,踩踏沒有受到什麼阻力,所以也不太需要抽車輔助加速

但我還是有嘗試用抽車來加速,只不過因為我忘記這是CT盤,事前沒有切換大盤

所以時速超過40後,沒有機會抽車來全力衝刺

看情形是還有把速度再騎上去的空間

 

這個情境主要模擬的是在高強度的爬坡性能

很可惜的是,我忘記掛上大盤,這一點應該是一個預期外的缺失

這個項目應該要以極限的狀態來測試才對的

 

這個部分,我感覺手編輪不會輸給R0

但有點說不上的奇怪感覺

 

心得

1.操控性

因為TCR C2沒搭過別的輪組,我最近又再度把手編輪掛上我的TCR C2測試

最近身體不適,我只挑了比較簡單的北樓泉源路,全程掛39/19盤

騎乘中輕快感依舊,不管抽車還是坐踩

使用上的感覺與我的R0不相上下,甚至更為靈活

不過仔細思考之後,我認為這感覺應該是來自於外胎

手編輪搭配的是OPEN管胎,而R0則是使用GP4000

具備防刺功能的GP4000,也許滾動性能不差

但是較厚的胎唇,直接影響了路感的傳遞,轉向操控上會比較遲鈍一點

在爬坡時停止踩動踏板,搭著GP4000的R0有比較明顯的減速

換掉GP4000,我估計就可以改善的問題

我的意思是有心要比賽的人,比賽時可以考慮換掉GP4000,以換取高強度下的犀利路感

而一般騎乘時,GP4000耐磨,而且穩定性高(相對也黏),是很好的選擇

 

 2.剛性

說實在,我沒法透過科學方法很精確的指出的他剛性所在

我只能說,價錢可能只有R0一半的他,騎剛性應該與R0不相上下

輕量化的輪組,確實有助於維持爬坡時的慣性

當初我的TCR C2(2006年版)換上R0時所體驗到的強度提昇

也能在這組輪子上面找到

 

不過,剛性不錯不等於強度不錯

這組框在我們於三芝爆胎時,被JCG發現這可能是一個寬度少於20mm的窄框

低框高+窄框面,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應該會直接反應於轉動慣量的上面

而實際上,我得到的感受也是如此

 

另外

我的TCR C2換上手編輪後,發現煞車的gap變大了

反之,ISP換上R0之後,gap就變小

 

其實,這個輪框之所以好爬坡,主要還是在於輕量化的結果

但說實在,我們測試的強度並不是很強大的前提下

我只願意表示,這個輪框在一般強度騎乘下,在爬陡坡時的確是個利器

但是基於後面要提到的第三點,我實在無法認同他是一組好的輪組

 

3.慣性

關於慣性,這組輪組的表現真是不怎麼樣啊

簡單的在河濱車道晃晃就知道這個輪組的滑行性能有點糟糕

應該還比不上我騎了5000公里以上的WH 550

我必須很嚴正的說,這不是用什麼登山用輪組就可以當做能說服我的理由

畢竟,慣性也是輪組的重要特性之一

今天我們是業餘的休閒車手,或許我們還無法體驗什麼叫做爬坡輪車

但是真正的高手,可不是用時速10,15KM/h在爬坡,最起碼也是20起跳

在這樣的速度底下,連爬坡也都會有慣性

這一點手編輪的確是表現的不太好,我認為是比不上R0

不過由於輕量化徹底,在爬陡坡時,還是能降低慣性不足所帶來的影響

也就是說

手編輪對我來說,只是利用輕量化來減緩地心引力的影響

轉動慣量的不足,只是被輕量化給抵消了

反之,比較重又搭配GP4000的R0,在爬坡時,我感受到的是真正的爬坡順暢度

要是給我選擇,我應該還是不會選擇這組比較便宜,爬山性能一樣優秀的手編輪

 

總結 

在試用過手編輪組以後

我實在佩服這些編輪的高手,能利用這些材料與編輪技術

產生出這樣一個擁有優秀爬坡性能的輪組

 

不過很多事情,並不是一昧輕量化就可以達到顛峰

大多數的成功,都是數個以上的因素造就而成的

當你有能力騎出速度以後,輕量化的效應才會彰顯

雖然這個輪組讓我爬坡感到順暢,但我還是強調不是因為這個輪子本身順暢

在沒有速度的支持下,輕量化只是輕量化

你只是因為負擔變輕了,而提昇了運動表現

你的運動能力,還是依舊

 

所以我的結論是

輪子是用轉的,基本面的轉動性能不好

就算能用輕量化彌補,這樣還是不夠好

 

車是用騎的,基本面的運動能力不好

就算用裝備彌補,這樣也還是不夠好

 

與其花時間在裝備上面

還不如專心去騎車比較實際

因為,寫裝備的測試文真是很累耶~~~~

我怎麼會寫那麼久啊....

 

以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af6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