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製一份屬於自己的功率曲線圖可以得知自己的體能是屬於衝刺型還是耐力型

如果你是衝刺型,最大功率可以到哪裡,爆發力隨時間下降的幅度如何?

如果你是耐力型,耐力隨時間下降的幅度如何?

  

當初有這個想法的時候,恰巧也看到左衛門部屋的部落格貼出了一樣的文章

所以後來才有把想法轉成文字描述的念頭

基本上,左衛門部屋也是參考外國人士的部落格文章來進行

根據特定的測試項目繪製出屬於你的功率變化圖表

左衛門部屋.jpg

 

單車方面的文獻,果然還是國外的比較豐富

相較於台灣,我感覺本地的單車運動文獻還是都不夠科學化

這時候我不免想要抱怨一下,即便是專業的車隊,論壇還還只是流於引用文章

引用正確的文章並不是錯,而是引用而不注釋,或是引用而不驗證,還是不知其精隨何在

無怪乎有人瘋狂練習超高迴轉數,有人瘋狂地照著功率表騎車

問到為什麼,他可舉很多優缺點出來,卻說不出根據何來,意義何在

好像有些車友猛騎滾筒訓練台,數據也很漂亮,看起來強度很高的訓練

可是卻不解為什麼在賽事中還是跟不上眾家高手?

 

好了,抱怨完畢

這位外國人士他所採用的方法為取得30秒,1分鐘,5分鐘,20分鐘的平均功率值

為什麼是這些數值,為什麼不是15分,30分鐘,60分鐘?

為什麼看20分鐘的數據即可區別你是耐力型選手? 老實說,我不懂他為何這麼定義

秉持著實事求是的精神,我就自己增加了10分鐘,20分鐘,30分鐘與60分鐘的測試項目了

 

我分別在不同的日子裡把這四個項目給完成了

然後回到電腦把資料用EXCEL繪製為功率-時間曲線圖

Y軸代表功率,X軸代表測試的時間長度

強度曲線表.jpg  

 

10分鐘與20分鐘的數據差了17% (282w -> 229w)

而20分鐘到30分鐘與30分鐘到60分鐘的下滑幅度竟然非常相近

 

回到電腦發現這個結果時,感覺實在很妙

不過這結果等於對於這個外國人提供的測試方法產生了質疑

因為看起來,20-30分鐘的數據才比較能顯示出我的耐力區功率變化

所以我是還不太認同這個方法可以區分耐力型與衝刺型

20分鐘以內的看起來還多半是不需要特別配速的長度,曲線變化大

20分鐘以後,因為時間變長,需要配速,功率的變化看起來就非常的一致了

 

不過這畢竟是我個人的測試結果

或許對於體力跟我不同的人來講,曲線可能更早掉或是更晚掉也是有可能的

 下次找時間再來做短秒數的爆發力項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af6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