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總覺得我的這系列文章應該改名叫做單車人體實驗才對

2009的倒數第三週,我測驗了我的30分鐘爬坡功率

 

為什麼要測驗這個呢?

因為之前測試衝刺時,發現坡度0%的最大功率大約只有坡度3.2%時的80%

所以我很想知道實際上,是不是真的會有這樣的落差

我們都知道登山時,大多人的迴轉數是比踩平路的時候低

但是因為要抗拒地心引力,每次踩踏輸出的力量反而會比較大

所以登山是呈現低迴轉卻高功率的一種現象

而人體蘊含的能量基本上還是固定的,所以雖然低迴轉下可以輸出較高的功率

登山每次一口氣能推進的距離一定會比平路來得短 (速度比較慢)

而因為輸出的功率大,需要很因此心肺機能恢復所需要的時間也會比較長 (心跳比較高)

迴轉數只是一種技巧,那麼暫時撇開迴轉數等技巧差異不談的話

平路登山衝刺等不同型的選手,看起來只是擅長賽事不同

 

我認為計時賽好手,或是任何國際認可的單車單項比賽項目

他們是最擅長配速,也就是擅長在一定時間內,以穩定功率騎出最佳時間的高手

這賽程我並沒有限定是平路或登山,我認為只要是計時賽型態,運動模式就是類似的

畢竟強如Cacellara之流,也是能夠在登山賽事前段,取得不錯的位置

只是礙於體重,無法在後段取得優勢 (長時間高功率,長時間高壓忍耐力,超強體力,獨推技巧)

 

職業賽事的登山好手剛好相反,他們能在更短的時間內,壓迫身體產出更多的能量,但不一定能在長時間項目取得優勢

當然,這是指經過一長段期乘之後,還能在登山賽段開始決勝的選手

能展開攻擊,也能耐得住攻擊,這需要相當厲害的恢復力

當然更要有可以一擊斃命的絕招 (中等時間高功率,高壓忍耐力,超高恢復力)

 

衝刺形選手,當然就更短但是火花更驚人了

跟著集團騎了一大段時間後,在最後幾公里逐漸拉高強度後,還能在終點展現耀眼的爆發力

這個肯定需要超強的高壓忍受力 (瞬間超高功率,短期超高壓耐受力)

 

你會是哪一種型的選手呢?


【騎乘策略】

1.熱身15分鐘(天氣真冷),最後2分鐘做極速衝刺

2.緩和3-5分鐘

3.30分鐘測試,以強度95%,100%,105%為區間進行踩踏

時間 0-8 8-15 15-25 25-28 28-30
心跳 95%LT 95%LT 100%LT 105%LT 105%LT
速度 23±2 23±2 25±2 不限 不限
回轉數 95±2 95±5 95±5 不限 不限

 


 

過程記錄

1.95% HR-LT

Cycling 2009-12-17, Heart rate (% of max HR)  - Time_0-15 mins.jpg

 

2.100% HR-LT

Cycling 2009-12-17, Heart rate (% of max HR)  - Time_15-25 mins.jpg

 

3.105% HR-LT

Cycling 2009-12-17, Heart rate (% of max HR)  - Time_25-30 mins.jpg

 


 

 【本日成果】

從結果來看,平路跟緩坡的平均功率相差了17%

迴轉數則是下降了6%,平均心跳從161變成157

除了功率以外,所有數字都下降了

項目 平路 緩坡 差異
心跳 161 157 -2.5%
速度 32.3 24.8 -23.2%
迴轉 102 96 -5.88%
功率 176 211 +19.89%

 

一開始我以為是較低的迴轉數造就了較低的心跳率

但是觀看了一下前五分鐘的心跳圖之後發現,應該是前五分鐘強度太低

所以才會拉下了平均心跳率,天氣冷確實有點影響

 

實際上,最後五分鐘的平均心跳率比平路LT還要高一點點,達到106.1% (170)

這個值很接近我認知的室外LT心跳,我覺得在這樣的騎乘方式下

檢視最後五分鐘的平均心率,可以得到接近實際的LT心跳值

等天氣比較不冷時,我再來測試一次好了~

 

時間(分)
30
訓練距離
 12.46
平均坡度
3.2%
平均時速
24.8
平均功率
 211
705均速
25.3
705距離
12.67
705最大時速
39.6
705平均回轉
 96
705平均心率
 157
705消耗熱量
 353
心跳緩和到130(秒) 243
前後段騎乘效率差異  -3.5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af677 的頭像
    caf677

    天空.無限

    caf6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