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傳統婚禮有很多禮數要注意,聘禮就是其中相當麻煩的一環
時至今日,傳統嫁娶已經非常少見,不過還是有不少人會遵循這部份的習俗
只是一些名詞可能會被誤傳,導致大家有點誤解
以聘禮來講,六禮或是十二禮是名稱,並不是真的在指數量
正確的說是六種禮或是十二種禮,而每種禮可能會準備好幾樣,所以總數絕對不是這樣算的
查了文章以後,傳統習俗還有分是這麼說的
六禮就是基本必備的,分有
1.日頭餅:就是圓形芝麻大餅
2.合餅:盒仔餅,傳統應該是種月餅型的,不過現在多以西餅取代
3.喜糖:喜餅店跟餐廳多半會供應
4.禮香禮炮類:喜餅店會供應
5.聘金類:舉凡聘金,金飾,布料都可以,像我們是以金飾取代
6.頭尾禮:簡單講就是整套的衣飾
如果要更隆重點,可以準備到十二禮
不過這樣辦起來就很傳統了,所以現在都市人不會這樣做了
7.米糧類:米,糖
8.肉類:全豬或是半豬
9.麵線:
10.酒類:
11.熟牲類
12.其他:
台灣禮俗的繁文褥節要全做是令人吃不消
我家不是大富大貴,我們只想安安靜靜的結婚
我們沒有什麼要求,泰半父母的要求我們都會盡力達成
但只希望雙方父母不提聘金與嫁妝,降低雙方的負擔
不管傳統習俗是怎樣,我認為站在公平的立場是必要的
許多人會探討聘金與嫁妝,嫁與取的概念
我以為時代進步,人的觀念也要合乎時宜
婚姻講究的是兩人的結合,而不是把女人當媳婦用,現在賺錢養家的的也不一定是男人
傳統的嫁娶觀念應該放在心中就好 (當然嫁入豪門的貴婦是另當別論了)
由於我們兩個都已經不小了,有能力自給自足,爸媽可以不必擔心我們
聘禮以雙方互贈具實用性的物品,並且以公平互等為原則,沒有誰出多出少的問題
女方贈男方西裝皮鞋,男方亦回以服飾皮包等禮品,雙方家庭則贈送新人金飾各一套
以上都是提親時談好的大方向,正確應該是會有媒人協助
不過當天我們是自己搞定的
[喜餅]
籌備婚禮真的滿累的,喜餅又是另一件大事
基本上媒人婆要跟娘家溝通好喜餅的數量與種類
我們是只有討論數量跟種類,就這樣比照辦理
跑了趟迪化街,結果大多是賣日本的高帽子
高帽子是台灣人心目中的頂級品牌,可是搭船來的要提前訂貨
試吃前要注意一下有沒有過期了... 哈哈....這是店家講的,要不然就是他根本沒有現貨
不是花不起,只是不打算在喜餅部分這麼去花,所以後來也就作罷
買鑽戒時店員告知我還有一個牌子,但後來忘記了
為了看其他的品牌,才去查到原來士林文林路上就有喜餅街
過年前是旺季,有的店進去還不知道要等多久
走了一輪下來,手上滿滿是伴手禮(試吃)
我們拿了有大黑松小兩口,禮坊,伊莎貝爾跟郭元益
口味大多還不錯,畢竟都是有一定口碑的,所以只能比較其他的部份
大黑松小兩口盒子看了沒感覺,餅乾有點粉粉的,品相稍微差一點點
禮坊跟伊莎貝爾盒子各有千秋,餅乾我覺得有比大黑松小兩口的好一些
可能口味不對味,我沒什麼感覺,但女友好像覺得其中一家不錯
最後來到郭元益,這裡是以前念高中會天天經過的糕餅博物館
想不到現在店內幾乎擠滿的是看喜餅的人潮
剛剛已經拿到大包小包的我們,在郭元益又拿了一大堆的餅乾
出手比前面的店家還要闊氣很多!
郭元益的餅做工就比較精細,口味眾多,即便是本土品牌也好吃
本土品牌有特殊的沾醬(香蕉與巧克力)餅乾,算是特色
我們看上的是郭元益與日本合作的拉法頌L'affection系列
口味會跟本土的不太一樣,但一樣是在台生產
郭元益的餅吃起來就是比較新鮮的感覺,口感好,賣相佳
就是他啦~
[金飾]
金飾的部份都是雙方父母自己搞定的
男生會有金項鍊,金戒指
女生會有金項鍊,耳環,手鍊,戒指
因為黃金有公告價可以查,就跟鑽戒一樣
金飾的購買方式是黃金牌告價*重量+設計費
純金金飾因為金屬特性比較軟,其實造型選擇都不多
如果在銀樓找不到喜歡的,可能就得看市場上的品牌金飾
但是設計費會比較高些
[衣飾類]
有的男生像我,一輩子穿不了幾次西裝
平常要我買西裝,我是連想都不會去想
但是不得不說,年紀越大後,穿西服與會的念頭會比較高些
這回要結婚了,衣櫥內七八年前購買的成衣西裝太舊了,款式又有點落伍(三扣)
鼓起勇氣說我要去訂做!!
其實在訂做之前,女友是帶著我逛了許多專櫃
畢竟送禮當然是不要太隨便,從嘉峪西服到BOSS, Armani都去過了
但是共通的問題是,不合身
不高的我上半身偏瘦,下半身卻很粗壯
上半身穿46,下半身得穿48,但是成衣西服往往不能分開購買
走訪了許多名店,最後女友自己也終於認同,還是走上訂做一途比較對
其實訂做也能夠挑Armani,甚至Zegna布料
最後找上芊翔西服,一口氣訂做兩套
一套訂婚穿,一套結婚穿,結婚穿的那套就拿去訂婚宴充當六禮
後記:
現代婚禮新人才是主角,這與傳統台灣社會是不太一樣的
長輩可以提出需求,但還是應該要站在孩子的立場
父母應該是站在孩子的角度,為孩子著想,催生一場婚禮
莫加入太多自己的主見,反讓孩子覺得自己不是婚宴的主角
我們很幸運,婚禮的籌備多半是順利的,反而是我們倆比較常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