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拜一做了第五次練習
有了前幾次的經驗,這次再做的更精細一點
目標的心跳區間不變,依舊是150-160-170
但是前8分鐘保持在140-150,第8-15分鐘是150-160
時間 | 0-8 | 8-15 | 15-25 | 25-30 |
心跳 | 140-150 | 150-160 | 160-170 | >170 |
回轉 | 100 | 100 | 90 | 80-90 |
今天上訓練台,可是後輪的感應器沒裝好
感應有些不良,所以無法引用馬表的數據
10分鐘的熱身過後開始練習,晚餐吃了不少,又有點脹氣
後半段呼吸急促以後,騎得有點辛苦
沒辦法,身為上班族要認命
但整體來說,這幾次的練習已經有收到效果
上週騎武嶺的最後兩KM在20分內完成
雖然速度跟平地有差,不過感覺好像在騎中社
我想是有練到了
綜合幾次的練習成果下來,我的心得是
1.一定要設定練習目標
-->
管你今天是以距離,強度還是回轉數
如果沒有目標,那訓練台只是淪為測試工具
你不清楚自己缺什麼,更不知道自己練了什麼
2.一定要配合心跳/強度區間設定練習項目
-->
找出自己的各種心跳/強度區間是很重要的事情
根據自己的LT Power與LT 心跳率,就可以展開你自己的心跳區間表
你所需的訓練項目,也就會據此而來
或許量有多有寡,但是每個區間練習的量都要有
一般泛用的的心跳率計算公式,我個人覺得真的就只是參考就好
最好是自行測量一次,才可以得到精確的訓練計畫
或許公式算出的無氧區,對你來說其實還是有氧區
但是卻因為你以為是無氧區,反而練習時間安排的不夠長
3.一定要嚴格控制強度與時間
-->
先講究不傷身,再講究效果
這句話就足以說明一切
傳統的過度訓練方式
短期可能效果卓越,長期只會帶來負面效果
畢竟運動這種事情,還是要看天賦的
拿層次差別太大的選手當參考
只是在弄壞自己身體罷了
4.訓練不可以太晚進行,也不宜太晚結束
-->
我覺得11點是一個分界點,也許你是個夜貓族
但訓練活動(熱身+冷身)應該在11點左右結束,然後早早休息
基本上訓練還是傷元氣的
充足的休息,可以讓身體有機會回復元氣,修補身體組織
身體修補好了才會進步,我們也才能從訓練中受益
閱讀過許多的單車運動訓練方法
卻直到有了訓練台以後,才有機會驗證這些訓練方法
根據前幾次的數據,我發現不管是訓練台還是心跳表
他所顯示的數據都是根據時速與體重來換算出來
換句話說,如果沒有能真正可測量Power或是卡路里的設備
那其實用時速,心跳,回轉數為依據,就足以做一般的訓練了
當然,身體能力數據是設計訓練的重要根據
所以,下次再上訓練台,我得先從測量LT開始吧
訓練時間(分) |
30 |
訓練距離 |
15.5 |
平均坡度 |
0 |
平均時速 |
30.6 |
平均功率 |
160 |
最大時速 |
|
最大功率 |
|
705均速 |
22.8 |
705距離 |
11.9 |
705最大時速 |
n/a |
705平均回轉 |
91 |
705平均心率 |
159 |
705消耗熱量 |
4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