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去年夏天敗海苔所賜(本來要騎陽金,後被他拉去走淡金)下有了輪車初體驗

想當然耳,第一次總是有點緊張啦

CIMG6660.JPG

↑上圖 為浩志所有

 

時間拉回到現在,上週海苔哥在路上遇到一位車友

因為車友最近在準備一個長程的挑戰計畫,也是要做耐力練習

既然目標一致,海苔便向他約了今日的行程

後來,透過海苔的口中我才知道,這位就是以前在大水果論壇所知道的一號人物(2046)

正當雙塔挑戰蔚為一股風氣的時候,大家可知道兩三年前,2046就曾經單挑24小時最遠距離

忘了當年他從南到北騎了多遠,只依稀記得他沒能騎到心目中的終點-富貴角

因為知道這樣的事情,所以我很想去會會這位當年我少數知道的風雲人物

 

今天預定的路線是關渡-淡金-北濱-礁溪-北宜-新店

我只參加淡金的部份,過了金山我就祝大家一路平安啦

七點在關渡集合,前晚提早睡覺,沒想到五點半起床,卻不會睡眠不足,真好!

出發時發現今天是陰天,氣溫也有20度,但是如果騎陽金回家會冷,順手還是穿起了袖套出來

跟海苔邊騎邊聊往關渡捷運站過去,結果發現對方跑到後站去了

重新集合後,總算見到2046啦... 哈哈

隨行的還有兩位車友,兩位看起來都年輕,其中一位還穿長車褲呢

 

剛要出發,一個黑白車衣的外國騎士過去

後面一個聲音說,那是XX品牌的大人物....@@

然後下一個聲音是我們的第一站是金山,很乾脆的就直接上路

今天是報著學習的態度前來,不管多快,我首要的目標是觀察別人口中的好騎士是怎麼騎車的

前面的路段中,嚴格來講,大家沒有輪車

有點速度,30-35左右,爬坡的話就再慢點

而且海苔看起來也還沒進入狀況,應該也跟腳傷有關係

高手的技術的確有一套,穩定的節奏,可快可慢

可見要騎到一定的水平,隨地形強度而改變的節奏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我感覺重點並非對方的姿勢如何漂亮或是心跳多低

而是因為長久練習下,控制強度的能力已經達反射動作所致

騎車中不忘控制強度,一定是省力的關鍵要素之一(我自己的理論)

↓間距很大(取自浩志相簿)

CIMG6652.JPG

 

↓隊形不好

IMGP0968.jpg

 

到金山的路分為兩段,因為他們想要上富貴角的關係

從紅樹林起算的話,到富貴角共21公里大約花了40分鐘,均速31km/h

或許一開始默契尚未形成,在海苔的帶頭下,速度雖然拉了起來

平路33~37,爬坡25~32,但是輪車隊形跟順暢度都不是很好

所以這一段路並沒有享受到輪車的快感

雖然我才第二次要學習輪車,不過對於前次的瑕疵我一直都有惦記在心

經過10公里輪車以後,輪車隊伍開始有點成形,但不是每個人都依次輪車

主要輪替換手的是海苔,2046與我,我是有所準備才來的,當然要上前輪一下

藍衣服的阿錐在掌握推出與退下的時機有點猶豫,不論是安全或是效率都稍微會有點影響

穿長褲的浩志,腳底用的是登山車卡踏,我們盡量讓他跟車就好,不參與輪車

一旦有點落隊時,我也會暫時脫離輪車去帶他上來

IMGP0969.jpg

 

 

原以為會直接輪到金山去,結果46快到時告知說要去一下富貴角

在富貴角找了一下路,待了10多分鐘才回到省道,下一個目的地就是金山

↓富貴角沒進去,拍個照就好

IMGP0972.jpg

 

因為阿錐輪替時機沒掌握好,在這邊針對輪車的默契重新作了點溝通

輪車隊形完成,加上阿錐年輕人的腳力,輪車就順暢了起來

所以騎車還是身體力行,親身學習,邊學邊修正比較能學到要義

由於後半段爬坡變少平路變多,這段速度更是升高了不少

無逆風時40-45km/h,有逆風時37-40km/h

換手時機視逆風程度調整,變大了就調整為10秒左右換手

最後15公里,只花了24分鐘不到,等於均速39km/h

雖然均速看起來強度很高,心肺與肌肉壓力卻沒有升高很多

7:08關渡站出發,富貴角停留10多分鐘,8:35抵達金山

 

這是第一次享受到順暢輪車,我是覺得這次才有輪到的感覺

如果前半段輪車搭配的好,我想65分鐘左右就可以到了

可惜心跳帶沒電,我沒記錄到平均的心跳

但是總算讓我體驗到輪車的快感啦~

 

期間浩志落隊了,但是抵達金山時,神情與體力還很好

我想除了沒輪車經驗以外,主要是衣著影響他的運動表現

並不是體力不好 (事實證明,後來浩志是唯一騎完全程從北宜回來的喔!!)

在金山小七休息的時候,大家有志一同的作同一件事情?

啥事? 當然是忙著打電話向正在其他路線上的車友問天氣啊

↓喝咖啡聊天中(取自浩志相簿)

CIMG6661.JPG

聽說基隆,石碇,風櫃嘴都下雨囉....不過2046,阿錐,浩志三位繼續預定行程

而我中午前得回家,山上應該在下雨,唯一的選擇當然就是原路折返了

↓46一行人決定繼續原訂計畫

IMGP0973.jpg

 

折返的路上,除了在石門地上陰雨濕滑以外,其餘天氣都OK

我跟海苔本來是打算有氧聊天回家,時速本來是25-30不等

路途中間發生了件小插曲

有兩位車友快速從旁通過,說了聲早安....原以為他們正在練車,就繼續跟海苔聊天

沒想到突然間那兩位卻刷卡到我們前面,保持定速了

雖然說沒有造成問題,不過還是覺得有點失禮啦

上前問道是否要輪車,對方答道他們還在學... 我告知那就先以34-35輪看看

果然輪得很不順暢,另兩位身著公司單車社隊服的車友,果然不是很有經驗

跟車跟得不夠近,車輛間的空隙太多,導致領騎脫離隊伍時,隊伍銜接不上

兩位車友頂上時機都不太對勁,因此主要還是我跟海苔在輪替換手

幾公里後,剛好其中一位要接電話,才正式結束了輪車...

之後跟海苔一路聊回家,維持可以聊天的有氧強度

因為路還很長,也不要慢到心跳很低,那就太慢了,緩和留到最後半小時就好

↓金山到三芝花了快50分鐘,前後強度差粉大

IMGP0977.jpg

所以大約以平路27-30,緩坡20的節奏回家,河濱道就很慢了

算算,今天靠著一個貝果跟兩杯咖啡我撐了九十公里,算不上體力好

快到北新莊時我已經有點餓得發昏了,大概有2,3分鐘,爬那個坡我使上不勁

會這樣是因為今天雖然要練車,但是也要瘦身

我必須消除一下年假後累積的脂肪,肚皮變厚了耶

幸好回程海苔沒說要繼續練,不然我應該撐不了多久

 

回家後從59.7kg降到58.5kg,體脂肪從17.5%降到16%

隔天早上再量則是58.7kg,17%

所以有收到成效了

 

關渡自行車道遇到老大(沒看到阿舜),這裡很濕有點擔心天氣

果然過了迪化污水處理場以後,雨下大了起來

今天騎了114公里,竟然在最後兩公里淋濕了身體....

阿信.......你會有報應啦

IMGP0978.jpg

 

PS.

當天據說基隆以後雨勢就變小了

2046,阿錐在基隆與另一位車友會合,繼續輪車到頭城後搭區間車返回

浩志則好像全程騎 到底,在雨中完成預定路線

真是好樣的


【後記】

今天練出許多心得,在最後總結一下

1.今天的輪車比較不累 (跟第一次比起來)

除了最近有訓練台的幫助,讓我體能比較穩定以外

順暢的輪車讓行進速度可以比原來快,卻沒有被操爆

因為沒有心跳表,不知道第二段均速39km/h的心跳

但是以我自身感覺的話,大約落在165-172之間

這個強度已經不能講話了,但並不是拼勁全力在前進

如果本身有在北濱35km/h左右的獨推能力,那這種輪車你應該不會感到很累

所以今日的輪車練習感受到強度並不如想像中高

想必涼爽的氣溫也是原因之一啦

 

2.輪替的時間相當重要

輪替的時間應該從休息時間反推

以今天四個人為例

若每個人要休息60秒,就是輪15-20秒

若每個人要休息30秒就是輪7-10秒

輪車不要去算時間,大約時間到了就自行退下

或是由第二位看路況與動線自動頂上

不必非等前面的退下才頂上

 

3.跟車技巧

我跟車的能力應該還算可以,10-15cm對我來講不是問題

緊貼前車來躲風對我來講不是難事,但前提是如果前面車友操控好的話

今天跟車又認真的試著作的比第一次輪車更好一點

因為上次學到一個教訓就是,跟車沒跟好,躲風效果降低不講

只要跟好前方車手動向,有時根本不需要看前方車手手勢

只要頂風的人有讓位的動作,很快就可以分辨出來,然後自動頂上去了

跟車技巧不佳,距離過大的話,頂上動作會不順暢,也可能因為要加速而節奏不穩定

↓這張恰巧可以說明一開始我們搭配不好的樣子

頂風讓位後,後方車手沒有意識到,隊伍動線也不好

所以印象中這張好像是後來46直接上前頂風

IMGP0970.jpg

這次認真跟車,眼看遠方的動線,餘光測量前方車友動態

另外一件重要的事情是,前方車友閃坑洞不一定來得及講,此時大幅度閃避坑洞可能會很危險

因為你後面的車手也會看到前面的人在閃,萬一你跟後面閃一樣的方向,意外機率會大增

大家跟車距離都滿近的,此時你要選擇相信自己技術,還是相信後面車友技術,還滿痛苦的

今天的話,我都選擇相信自己可以安全通過坑洞,不過這就得看控車能力啦

 

4.頂風=領騎

頂風者就是隊伍的領騎,不要不好意思

當你決定要閃坑洞,當你決定要退下

當你遇到逆風要降低速度,不要客氣就去作

或是當你覺得行有餘力要拉高強度,那就縮短輪替時間

之前輪車的問題在於,不知道何時該出去,何時該退下

想發力不敢發力,想收力不敢收力

其實輪車是為了借眾人力量加快速度,輪到大家都輪不累,沒有輪車必要,獨推就好

弄到大家快被操爆,有人掉隊也沒意義,這樣就少一分輪車資源

維持足夠輪車人數是很重要的事情

 

 

5.體力調節

輪車時難免有狀況,例如喝水,手機響,或是分心

甚至是頂風頂過頭,體力耗損過多,退下時無力跟上尾巴

此時不要慌,抓準隊伍輪替空檔

把越來越遠的距離穩住,調好呼吸後一口氣追上去

回到隊伍就可以休息了

如果還是上不去,示意下一位退下車友幫你回去也是試試

再不行的話,就是

 

6..不要任意放掉強度

今天快抵達金山時,隊伍強度開始拉高了起來,想必是有人想要衝刺... cc

但此時看到雨滴變大,我腳上雖然在跟進,但猶豫地面是否濕滑之間分心放鬆了

要再度發力跟上,卻發現筋肉有想要抽筋的現象,不得已放棄發力

很多年沒在球場上跟人家捉對廝殺了,連這些細節也都忘記了

警覺性變低囉

 

7.下把位

自從換了彎把後,下把位騎姿正常許多

我不斷的找機會嘗試下把位,感覺相當的適應

或許是以前打籃球練出的柔軟度,下把位對我來說並沒有構成什麼問題

除了攻擊或是抽車時的動作變換還需要練習得更純熟以外

連續幾次的約騎,我感到下把位越用越上手

尤其我個子小,運用下把位躲風時效果非常的好

下坡不需要刻意踩踏,只靠滑行,便可以追上其他踩踏中的車友

輪車時幾乎都是使用下把,也未感不適

 

8.速耐力

高速下的肌耐力不夠

今天平地迴轉平均有90多,實際行進間大概再加10轉上去

除了逆風時我有降低迴轉以外,我有印象的應該都在100-110之間,有時會超過

這代表高迴轉下又要輸出高功率的能力不足(其實最近上訓練台就有發現)

往後訓練台要加入相關的項目來加強

這次出現抽筋的前兆,代表我已經可以使喚身體拉高強度了

腳傷不能打球的這幾年,我原本已經不太能隨意拉高運動強度

要不就是會有心理障礙,不敢使出全力

久而久之,已經無法一下適應高強度了

今日證明打球打那麼多年所累積出的肌肉還在,只是狀態沒恢復

往後或許安全無虞的話,放手玩看看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af677 的頭像
    caf677

    天空.無限

    caf6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